• 快速导航
  • 来院交通
  • 患者回访
  • 投诉举报电话
    受理部门
  • 妇幼保健信息
    自助查询
  • 当前位置:健康宣教
    天气渐凉,儿童传染性疾病都有哪些?如何预防?
    发布日期:2024-10-15

      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这里有一份秋季儿童常见传染病预防指南,我们已经替您做好了整理,请注意查收!

      1. 支原体肺炎

      目前支原体肺炎仍然是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中居于首位的传染病。此病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大多表现为咳嗽、发热等,低龄儿童一般发热症状相对轻,但有的儿童可出现喘息或者呼吸困难,或合并鼻塞。重症支原体肺炎,可引起肺实变、肺不张、闭塞性支气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患儿出现反复发热、咳嗽,症状无法缓解,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支原体肺炎没有针对性的疫苗来预防。在日常防护上要注意减少聚集、保持空气流通,注意防寒保暖,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7.9-39.5℃,继之出现吐泻症状,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无腥臭味,每天10次左右。秋季腹泻一般持续3-9天,前3天症状最严重。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区域后传染,传染性极强,平时要注意玩具、餐具消毒,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卫生,防止接触传染。

      轮状病毒感染目前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脱水,补液、止泻,警惕继发心肌损害、心肌炎,不能滥用抗生素。发现孩子感染了轮状病毒,建议及时隔离进行观察,必要时建议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家庭做好餐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但诺如病毒排毒过程较长,病症消失两天后,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预防诺如病毒感染,要做到平时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拒绝垃圾食品。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散在病毒性皮疹、疱疹为特征。手足口病多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V-71病毒感染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16、肠道病毒-71(EV-71)最为常见,而EV-71引起手足口病重症、致死率更高。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会感染。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重症手足口病,可引起高热不退,肺水肿、脑水肿、心肌炎等多器官功能受累,重症者可导致死亡。

      预防手足口病,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减少孩子过多的暴露于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到游乐园、室内商场、公共交通等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区域,避免孩子被传染。如果出现类似症状,需及时隔离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对症治疗。

      5.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初始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和喉痛,查体多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可反复发作,潜伏期3-10天。多表现为突发高热不退,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哭闹、烦躁,体温陡然升高不退,甚而可诱发高热惊厥等。

      预防要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场合,做好饮食和手卫生。如诊断疱疹性咽峡炎明确,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婴幼儿喂养注意饮食温度不能过高,注意热量和营养摄入,防止脱水。如幼儿出现高热不退,拒食,或者精神状态差,脱水等并发症,应尽快就医。

      6.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秋季节容易发生,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特征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还可能侵犯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组织。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传染性强,传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平均18天,前驱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厌食、呕吐等。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中毒症状重或者出现颅高压需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需脱水降颅压、糖皮质激素辅助等对症治疗。绝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预后良好。预防措施注意接种腮腺炎疫苗,及时隔离患者,保护易感人群。

      7.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感人群多为13岁及以下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时可发展为重症。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气溶胶,接触患者疱疹液、黏膜分泌物及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孕妇感染后可垂直传播给胎儿。水痘潜伏期为10-21天,多为14天,原发感染多发生在儿童期,常呈自限性,成人及免疫抑制患者可发展为重症。

      前驱期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感染、食欲下降等症状,持续1-2天。婴幼儿可无前驱症状,直接表现为出疹期症状,表现为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8.流感

      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通常由甲型、乙型流感等流感病毒引起,每年都会有不同亚型的病毒株,变异性较强。流感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人群密集场所易于传播,流感爆发多发生于秋季、冬季,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为易感人群,感染后前驱可无任何表现,但确有传染性。

      大多数流感可通过服药控制发热、补水、休息自行缓解,目前针对流感病毒,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有特殊的抗病毒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重症流感可引起脑炎、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患儿出现高热不退、寒颤、精神差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治疗。

      秋季虽然气温舒适,但是需提醒家长,孩子户外活动需注意做好防护,在做好适量运动增强幼儿的体质,避免疾病交叉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睡眠,才能更好的预防秋季传染病。

      文字|儿二科 杜杰静